
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获批硕士点,2003年获批博士点,成为学科体系齐全的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委员会(WTO Education Council)的资格认证,成为我国内地首家通过此项认证的高等旅游院校,此后分别在2004年、2009年和2017年以高分通过该组织的本科教育质量续认证,体现出本专业打造精品、追求卓越的优秀办学传统。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评广东省级名牌专业。2014年设高端服务业人才创新培养基地(国家级)、国家级经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省旅游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并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2024连续多年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国前十。本专业以工商管理为基础,面向旅游、休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技能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并为学生成为未来国内旅游行业的引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拥有13名专业教师,其中8位具有高级职称。现有师资队伍年富力强,形成了以博士为主、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全部教师都曾被选派到欧美等国家进修、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师资整体外语水平较高。
二、课程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围绕经管知识群、智慧文旅知识群、研究方法知识群、语言知识群建设核心课程。目前《旅游电子商务》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他建设有2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思政课程,2门省级思政课堂,6门校级金课,2门校级思政课程,1个思政示范中心,1门校级思政课堂。此外,专业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工作,近5年主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6项,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8项,公开出版本科生教材及专著十余部。
三、教学条件
1、实验室
2005年5月,成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正式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广东省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验收。目前,暨南大学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交叉学科9个实验室,教学面积123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685台套,也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实验课程、实践项目以及行业前沿讲座等多元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利用学院地处深圳华侨城,拥有全国一流景区的优势,依托这些国内著名的旅游企业,建立了系统化的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充分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要求。专业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旅游局、大鹏新区文体旅游局等政府机构以及华侨城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麦当劳等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深圳市华侨城欢乐谷旅游公司、深圳金拱门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
四、教学与科研并重
本专业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积极服务企业和政府的需要。2021-2025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1项、科研经费超过350万元;专业教师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91篇,被SSCI/SCI/EI收录66余篇,CSSCI收录25篇,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教材4部、专著6部,并与深圳华侨城文创投资有限公司及深圳欢乐谷、锦绣中华、深圳世界之窗等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企业合作项目达15项。
五、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热爱祖国、了解国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知识体系完善,诚信、自律、为他人着想,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旅游业、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等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
A1.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把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素养;
A2. 具有良好的逻辑、数据思维和数据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A3. 具有诚信、自律、向善、协作、创新的品质,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劳动能力,从健康、快乐的旅游活动中受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
A4. 具备创新精神、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2、毕业要求
B1. 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具有旅游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旅游业的旅游法规和相关政策,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B2. 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系统掌握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本专业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具有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B3. 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包容的个性、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具有主动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意识,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B4. 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要求学生不盲从,敢于怀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现象和问题,敢于科学严谨表达个人见解。
旅游管理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暨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管理学原理、宏/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原理、商法、服务管理导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主题公园运营与景区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
风景园林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依托暨南大学及深圳校区在旅游、生态、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与资源,以新工科和新文科的协同发展为指引,打造具有前瞻性、交叉性和包容性的创新型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评级B+。
专业定位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以科技赋能设计、文化融通创新为核心,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管理需求的卓越复合型人才。作为深圳城市生态转型的重要支撑,专业致力于成为地方发展战略与“大健康+”空间实践的落脚点,为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的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贡献力量。
一、师资队伍
风景园林专业现有师资力量呈现立体化多元梯队构成,形成“专职型-实践型-兼职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教学团队。目前形成了设计基础、生态空间规划与管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含休闲游憩规划与政策),景观规划与设计四大教学研究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外籍教师3人,82%具有博士学位,并聘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墨尔本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相关专业教授3人作为本专业的“鹏城学者”到校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二、课程建设
专业建立由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全环节专业思政课程链。以工学为基础,以旅游学、管理学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将休闲游憩规划与管理知识群与风景园林知识群相结合,以强调分工合作且差异化方向培养的Studio规划设计教学模式为核心,关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对象的相关规划与设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游憩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既优势互补、又特色独具的发展局势。
三、教学条件
1、实验室
建成画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设计专业教室、模型实验室、学生设计工作室,购置图形工作站、VR设备等最先进的教学仪器(器材)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学院根据学科发展要求配套建设了建筑技术实验室、模型室、摄影室、建筑专业绘图室、城市规划专业绘图室、美术画室、美术教具室等景观设计相关实验室,同时配备了AUTOCAD、GIS、BIM软件、犀牛软件等专业软件。上述实验室与扎根于旅游学科的葡萄酒实验室、西餐酒吧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相互结合,以包容和弹性的学科发展框架为风景园林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跨学科的交叉支撑。
2、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围绕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STEM和PLB作为教学理念,联合设计企业,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优秀设计师及设计团队参与设计教学,促进学生了解行业,提高设计应用能力,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在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的模式下,与国内外一流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实践基地,包括:SED新西林景观国际、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奥雅设计、“暨南大学——华侨城集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省级实践基地”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开展校企联培计划推动协同育人真正落地。
四、教学与科研并重
专业教师获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暨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暨南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暨南大学新进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成功获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在内的一系列纵向课题,并在Tourism Management,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以及Political Geography等国际权威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横向课题方面近四年累计经费突破一千万元,单项经费超过五百万元。
五、培养方案
本专业秉承立德树人宗旨,以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新工科”和 “新商科”知识 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适应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管理、研究,以及相关行业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1、培养目标
A1. 培养思想政治立场端正,道德修养良好,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高级人才。
A2. 突出多学科融合特色,培养具有“新工科”和 “新商科”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视野广阔的复合型人才。
A3. 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A4. 培养具有行业洞察力和胜任力,能从事现代风景园林资源保护、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2、毕业要求
B1. 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设计学、管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风景园林学基础理论与知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以及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休闲与游憩管理、旅游规划、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B2. 能力养成:具有较强的空间形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领域科研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了解国内外学科行业前沿与动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
B3. 综合素质:具有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具有端正的思想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专业素质。
风景园林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
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暨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风景园林学导论、休闲学、美术(素描)、生态学、园林工程制图、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植物学、设计专题(Design Studio)、毕业设计、专业实习。